第(3/3)页 至于其他加油看好的评论,就不用说了,不超过两个赞。 乍一看还真以为这本书烂透了,大部分读者都认为是狗屎东西。 然而李颜按开元的说法,留存率很高,很大比例的人都读下去了。 谁愿意吃狗屎啊? “你这个恶评螺旋,是变形自莎白内尔-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吗?”朱青伦问。 “对。” “你也看了《The Spiral of Silence: Public Opinion-Our Social Skin》这本书?” 卧槽,英格力士! 不过李颜能听懂啦,单论英语水平,他已经完全不怵在场诸位,甚至更强一些。 就是这么突然拽一段英文,确实有点…… 中二期嘛,理解理解,要是说学术著作用原标题更贴切,那人家也是德文。 “原书没看,只看了纽曼教授74年发表在《传播学刊》的论文,还有一些社科学刊上的相关研究。” “你吓到我了,还想说平时也没怎么见你看这些内容,咋张口就有。” 朱青伦成功带偏了话题,大家的讨论重心开始转变为夸李颜。 不对吧?正常发展方向不该是夸朱青伦吗? 他是实实在在看过这本书的,大家照顾一下啊喂! “青伦看来对人文社科这些,也有涉猎?”李颜强行打断。 “有看一点。”朱青伦点头,“虽然我自己会写评论,但其实我不喜欢那些评论家。” 李颜若有所思。 “就像那个阿克塞西。”朱青伦突然点炮,“我还是那句话,出发点很好,站位也很高,但是观点太激进了,罔顾一些现象背后的种种困难,输出情绪太多。” 你还记着呢? “我还特地找了一下,他后边还有继续发表时评,一样的味道。”朱青伦摇摇头,“虽然我也知道《新北晚报》时评专栏本就喜欢这种……观点激进的文章,但是我感觉他明明可以写出更有深度的东西,偏偏非要煽动情绪,我要是有机会认识他,一定要跟他好好论道一番!” 确实有更有深度的东西,《新北日报》“小评时事”专栏有个“大猫二猫三猫”的文你可以看看。 另外你也确实认识“阿克塞西”同志。 李颜笑。 真是奇妙的感觉,这个朱青伦,有点小愤青,又非常理智,确实是个写时评讨论的料子。 搞人文社科研究应该是个好苗子。 朱青伦的慷慨陈词引发了宿舍对于“社会责任”的讨论,说着说着就到了熄灯的时候,梁天成还是稳重地把控了一下纪律,睡觉的氛围一下就充斥了整个宿舍。 李颜准备躺下了,最后看了一眼电脑,刷新了的互动管理。 “给各位试毒了,先吐为敬。很好笑,没见过这么有文青病的作者,文笔能当饭吃?一章就两千字,用那么多词,连我都看不太懂,你指望读者能看明白?想写这种东西你去写传统文学吧,哦,传统文学你又不够格,才只能来网文这种地方闹腾,但网文你也写不明白,听我一句劝,这碗饭你吃不了,还是趁早切书走人吧。” 李颜笑了一声,点开此人头像,还是个作家,写了本十二万字完本的,合计三条评论。 这有什么好关注的?无需在意,无需在意。 李颜闭上了眼,以为自己会有一个好睡眠。 然而,梦中。 “连我都看不太懂……” “你又不够格……” “你也写不明白……” 李颜愤怒地对着虚空挥了一拳,“你他妈谁啊?” 凌晨三点钟,他睁开了眼。 (本章完) 第(3/3)页